PAG(聚烷撑乙二醇)淬火液的逆溶点是其核心特性,指溶液温度升高时聚合物突然析出的临界温度(通常70-85℃)。这一特性直接影响淬火工艺的稳定性,当液温超过逆溶点时,PAG分子会从水中析出并附着在工件表面,形成可调节的冷却膜。精准控制逆溶点是实现梯度冷却的关键,需将淬火槽温度维持在逆溶点以下5-10℃,既能保证溶液均一性,又可发挥最佳的冷却调节作用。
逆溶点管理需要多参数协同控制。通过调整浓度可改变逆溶点位置,浓度每增加5%,逆溶点约提高3-5℃。实际应用中,碳钢淬火推荐使用8-12%浓度(对应逆溶点75-80℃),合金钢则需15-20%浓度(逆溶点82-88℃)。同时要监测电导率变化,当数值波动超过±10%时,表明逆溶特性可能已发生改变。新型PAG淬火液通过分子结构改良,将逆溶点波动范围控制在±2℃内,显著提升了工艺稳定性。
日常维护的要点包括:安装精度±1℃的温度控制系统;避免油污混入(会导致逆溶点漂移);停机时保持低速循环防止沉淀。每月应采用标准试片法验证实际逆溶效果,当工件冷却曲线异常时,优先检查逆溶点参数。通过科学的逆溶点管理,可使PAG淬火液在保证冷速的同时,将工件变形量减少30-50%,尤其适合精密齿轮、轴承等零件的热处理。